基本介绍
一、自然条件优越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7℃,活动积温6300℃·日,降水量1500毫米,日照总时数1900小时。最热月平均气温28℃,最冷月平均气温6℃。适宜多数喜温果木生长,全年无休耕期,为传统农业三熟制地区。 椒江是浙江省第三大河流,辖区即以此为名。流域总面积6290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97.7公里。境内河口段长11.7公里,江面宽900~2000米。出海口称牛头颈,两山夹峙势成关隘,故古称海门。
境内以海积平原为主,占总面积65%,平原上间布小山陆屿,山在城中,树木茏葱,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孕育出独特的城市风貌。大江贯城而过,形成天然良港,向以得舟楫之便,富山海之利,有"台州六邑咽喉"之称。 沿海滩涂漫漫,海域辽阔,海洋自然资源富饶。大陈渔场为东海第二大渔场,计有鱼类、甲壳类、软体类和贝藻类300余种,昔以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四大经济鱼类著称。海域环境良好,近年发展海洋养殖,出产的大陈黄鱼已成为著名品牌。
二、人文历史悠久
在,椒江住,在山麓带从事原始渔猎生活。 先秦时期,统称"越"地,属闽中郡。 公元前85年,即西汉始元二年,在章安设立回浦县,同时为东部都尉治所。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此后的温州、台州、处州三府。 东汉建武(25~56)年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阳嘉元年(132)农民起义军曾旌攻克章安,朝廷下令浙南各县驻兵防守,为中国历史上沿海地区始有地方驻防军队的最早记载。 三国吴黄龙二年(230遣将军率军士万人,由章安港出发远航夷州(今台湾),经年而返。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大陆与台湾交往的最早文献记录。太平二年(257),在章安设临海郡。 公元3~6世纪的两晋、南北朝,是章安古郡最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三个多世纪中,章安作为浙东南沿海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港埠兴旺,人文荟萃。佛教文化始传入境内,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之一灌顶和尚,即为章安无碍寺出家的僧人。 唐武德八年(625),章安县并入临海,此后章安不再设县。但仍为沿海重要港埠,乾符四年(877),日本商人曾从章安港装运香药等货物外运。章安出产的姜也运销外埠,被作为优质中药材载入本草药典。 宋时期,海洋捕捞业和盐业进一步发展,盐业生产已成为主要产业,海洋捕捞向浙北拓展。西山、东山、栅浦等地开始形成街市。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海上贸易往来逐渐兴旺,建炎元年(1127)在章安设"市舶务",专营港口管理和税收等事务。四年(1130),高宗赵构从舟山移驻章安,并游览枫山清修寺。此外,宋代的著名女词家李清照、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至椒江。 元时期,以朝廷漕运为背景的海运业迅速发展,在岩屿设立海运千户所,与椒北的章安港均为漕运海船驻泊和装运大埠。同时葭沚和栅浦等地也是福建货物的集散地之一。至正八年(1348),黄岩方国珍起事,义军出入椒江沿海,在中国东南率先揭起反抗元王朝的大旗。 明代初期,因倭寇为患,朝廷下令"海禁",沿海经济受到较大打击。洪武二十年(1387)筑海门城,二十八年(1395)又筑前所城,皆为军事卫所建置。 明弘治(1488~1505)间,筑成最早的一条海塘--丁进塘,之后在数十年间又相继筑成两条海塘,围垦海涂 10万亩。自此揭开椒南平原500年开垦海涂的历史。 明嘉靖(1522~1566)间,连年倭寇入侵,并一度盘踞大陈,登陆海门,占领栅浦,四处流劫抢夺。沿海军民奋起自卫,朝廷亦遣兵追剿。参将戚继光率"戚家军"数次驰援,驻守海门,终于荡平剧寇。坐落东山西麓的"戚继光庙",是全国著名的抗倭纪念古建筑遗存之一,也是椒江最具历史人文教育意义的古迹。 公元17世纪中叶的明清鼎革之际,沿海数为拉锯之地。顺治三年(1646),明鲁王朱以海驻跸海门。八年(1651),清兵在海门港集结,前往舟山围击明军。十二年(1655),因郑成功游弋海上,清廷禁民出海。此后,郑成功部屡攻海门。十八年(1661),清廷又下令迁界,海门沿海居民被迫内迁30里。至康熙三年(1664),明军将领张煌言被捕,浙东南坚持19年之久的抗清运动始告寂然。 清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除"海禁"以来,沿海经济迅速恢复。时在葭沚设立"海关"机构,后迁海门,称;台大关。并加强海防建设,大力兴修水利,筑塘围垦,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又从18世纪中叶起,葭沚商埠渐兴,一度形成闽货的主要集散地。同时,台州列岛得到进一步开发,大陈形成浙东沿海岛屿最兴旺的渔业集镇,居民最多时达万余人。清末,海门港正式辟为商埠,于光绪二十七年(1910)建立最早三安川码头,开通椒江至上海、宁波、温州等客货航线,并创办各类实业。货商毕集,市场兴旺,成为台州最繁荣的港埠。至民国间,遂有"小上海"之称。
三、改革开放前沿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椒江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以农村改革为先导,推进其他各项改革。发扬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勇于开拓精神,创造出具有椒江特色的股份制、非公有制等经济模式,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成为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之一。
1980年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此后经逐步调整,形成以"包干到户"或"包产到"为主体的多种农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在国营及城镇集体工业企业中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建立和完善以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逐步改变往ot;ot;的状况。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分流,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年,椒江市委、市政府贯彻台州地委提出的"台州经济翻两番,乡镇企业挑重担"的战略决策,乡镇企业很快发展为椒江经济的半壁江山。如九洲药业股上升为中国大规模的乡镇企业。
1983年11月,国务院批准海门港为国轮外贸运输业务港,此后又批准对外轮开放。80年代建成投产的台州发电厂,成为全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改善了投资环境,为椒江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1988年3月,国务院批准椒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促进了椒江经济迅速向外向型转变。
在改革开放中,椒江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了富有实效的探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以股份合作为主要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1984年,前所镇渔业二大队突破旧核算制度束缚,将渔船等生产资料折让给渔民,由个人自愿组合实行合股经营。此后在渔区普遍推广,并渗透到各行各业。这种新经济模式的运行,极大地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如椒江农民以股份合作形式建造的三星级宾馆凤凰山庄,成为有较高品位的涉外企业。
椒江的企业改革起步较早。1979年从改革商业流通体制开始,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与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制。同时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致力于理顺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的关系。1986年,推行厂长负责制及经济承包责任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实行兼并拍卖,优化劳动组合,转换经营机制,壮大企业规模,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椒江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形成改革与建设共同推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世纪之初,万象更新,区委、区政府围绕的战略目标是:
发展大工业、开发大港口、构筑大交通、建设大城市。
四、经济活跃地区
椒江是浙江中部沿海经济活跃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连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区团结拼搏,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创造了辉煌的业绩。200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65.28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4.02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132.94亿元,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52856元,比上年增长4.5%。财政总收入32.51亿元,增长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7亿元,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43元,分别增长7.6%和8.2%。
五、海港新城
椒江作为台州中心城市的主要城区,区委、区政府按照"拓展东西、连接南北、改造旧城、塑造景观"的建设思路,坚持以市场经济理念,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最大限度地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把修筑标准江堤作为重新描绘椒江新蓝图的契机,展开旧城改造、医化工业园区、东部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到目前,共拆迁旧城面积达56.2万平方米,建成了一批花园式小区和高档次的市政设施。2001年以来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7.3%,改造和新建了凤凰公园、葭沚大转盘,尤其是占地110亩的江滨公园建成,标志着椒江城区生态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椒江这几年城建累计投入近50亿元资金,分别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交通投资公司、大桥实业有限公司、水利投资公司、土地储备公司、以投资公司作为工程项目的业主,用企业方式进行项目的筹资、建设、开发、经营,建立了"借钱、用钱、生钱、还钱"的新机制,并采取合资、独资、股份等形式,吸引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投资建设。几年来,椒江区通过对城市的精心经营,实现了城建和经济新的飞跃。
自然地理
椒江位于东经121°21′24"~121°32′02″(最东岛屿处121°55′10″),陆域界北纬28°34′25″~28°46′53″(最南岛屿处 28°23′24″)。东濒大海,西接黄岩,北界临海。陆域东西宽18.8公里,南北长23.0公里。海岸线长22.7公里。总面积343.5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263.49平方公里,海岛面积1496平方公里,滩涂53.2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0平方公里,椒江水域16.89平方公里,内河水域面积59.24平方公里。椒江区域属浙东最大的温黄平原北部。地貌主要类型为沿海海积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65%。余为低山丘陵、滩涂和海岛。
境内以海积平原为主,占总面积65%,平原上间布小山陆屿,山在城中,树木茏葱,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孕育出独特的城市风貌。
椒江是浙江省第三大河流,流域总面积6290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97.7公里。境内河口段长11.7公里,江面宽900—2000米。出海口称牛头颈,两山夹峙势成关隘,故古称海门。大江贯城而过,形成天然良港,向以得舟楫之便,富山海之利,有“台州六邑咽喉”之称。 沿海滩涂漫漫,海域辽阔,海洋自然资源富饶。
椒江将辖区分为椒北水系和椒南水系,有主干河道82条,总长度359.24公里。除椒江系自然河流外,平原河流大多由人工开凿而成,呈纵横经纬格局,灌溉方便,一派江南鱼米之乡景象。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2.624亿立方米。亚热带近海水产丰富,有鱼类、甲壳类、软体类等150余种。
椒江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7℃,活动积温6300℃·日,降水量1500毫米,日照总时数1900小时。最热月平均气温28℃,最冷月平均气温6℃。适宜多数喜温果木生长,全年无休耕期,为传统农业三熟制地区。
沿海滩涂漫漫,海域辽阔,海洋自然资源富饶。大陈渔场为东海第二大渔场,计有鱼类、甲壳类、软体类和贝藻类300余种,昔以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四大经济鱼类著称。海域环境良好,近年发展海洋养殖,出产的大陈黄鱼已成为著名品牌。
历史沿革
椒江区原名海门,1981年建市,以与江苏海门市同名而改称椒江,以椒江横贯市域而名。
在新石器时代
椒江就有古人类居住,在山麓带从事原始渔猎生活。先秦时期,统称“越”地,属闽中郡。
公元前85年
即西汉始元二年,在章安设立回浦县,同时为东部都尉治所。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此后的温州、台州、处州三府。
东汉建武(25—56年)年间
改回浦县为章安县。阳嘉元年(132年)农民起义军曾旌攻克章安,朝廷下令浙南各县驻兵防守,为中国历史上沿海地区始有地方驻防军队的最早记载。
三国吴黄龙二年(230年)
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士万人,由章安港出发远航夷州(今台湾),经年而返。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大陆与台湾交往的最早文献记录。
太平二年(257年)
在章安设临海郡。公元3—6世纪的两晋、南北朝,是章安古郡最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三个多世纪中,章安作为浙东南沿海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港埠兴旺,人文荟萃。佛教文化始传入境内,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之一灌顶和尚,即为章安无碍寺出家的僧人。
唐武德八年(625年)
章安县并入临海,此后章安不再设县。但仍为沿海重要港埠,乾符四年(877年),日本商人曾从章安港装运香药等货物外运。章安出产的姜也运销外埠,被作为优质中药材载入本草药典。宋时期,海洋捕捞业和盐业进一步发展,盐业生产已成为主要产业,海洋捕捞向浙北拓展。西山、东山、栅浦等地开始形成街市。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海上贸易往来逐渐兴旺,建炎元年(1127年)在章安设“市舶务”,专营港口管理和税收等事务。四年(1130年),高宗赵构从舟山移驻章安,并游览枫山清修寺。此外,宋代的著名女词家李清照、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至椒江。
元时期
以朝廷漕运为背景的海运业迅速发展,在岩屿设立海运千户所,与椒北的章安港均为漕运海船驻泊和装运大埠。同时葭沚和栅浦等地也是福建货物的集散地之一。至正八年(1348年),黄岩方国珍起事,义军出入椒江沿海,在中国东南率先揭起反抗元王朝的大旗。明代初期,因倭寇为患,朝廷下令“海禁”,沿海经济受到较大打击。洪武二十年(1387年)筑海门城,二十八年(1395年)又筑前所城,皆为军事卫所建置。
明弘治(1488—1505年)间
筑成最早的一条海塘--丁进塘,之后在数十年间又相继筑成两条海塘,围垦海涂10万亩。自此揭开椒南平原500年开垦海涂的历史。
明嘉靖(1522—1566年)间
连年倭寇入侵,并一度盘踞大陈,登陆海门,占领栅浦,四处流劫抢夺。沿海军民奋起自卫,朝廷亦遣兵追剿。参将戚继光率“戚家军”数次驰援,驻守海门,终于荡平剧寇。坐落东山西麓的“戚继光庙”,是全国著名的抗倭纪念古建筑遗存之一,也是椒江最具历史人文教育意义的古迹。公元17世纪中叶的明清鼎革之际,沿海数为拉锯之地。顺治三年(1646年),明鲁王朱以海驻跸海门。八年(1651年),清兵在海门港集结,前往舟山围击明军。十二年(1655年),因郑成功游弋海上,清廷禁民出海。此后,郑成功部屡攻海门。十八年(1661年),清廷又下令迁界,海门沿海居民被迫内迁30里。至康熙三年(1664年),明军将领张煌言被捕,浙东南坚持19年之久的抗清运动始告寂然。
清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解除“海禁”以来,沿海经济迅速恢复。时在葭沚设立“海关”机构,后迁海门,称“台大关”。并加强海防建设,大力兴修水利,筑塘围垦,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又从18世纪中叶起,葭沚商埠渐兴,一度形成闽货的主要集散地。同时,台州列岛得到进一步开发,大陈形成浙东沿海岛屿最兴旺的渔业集镇,居民最多时达万余人。
清末
海门港正式辟为商埠,于光绪二十七年(1910年)建立最早三安川码头,开通椒江至上海、宁波、温州等客货航线,并创办各类实业。货商毕集,市场兴旺,成为台州最繁荣的港埠。至民国间,遂有“小上海”之称。
1949年6月23日
海门解放,初属临海县,1950年为台州专员公署直属海门区。1980年成立海门特区,1981年7月设立椒江市。1994年改台州市椒江区。
风土人情
在椒江北岸九子山脚,有一个东埭村。清朝同治年间,这里出过好几个武林高手,其中叶大龙的名气最大。
有一年秋天,杭州有个王统领,凭着自己一身功夫,设擂比武七七四十九天,打倒了好多有名的武林高手。叶大龙知道后心中忿忿不平,想前往比试比试。他脚穿草鞋,腰拴饭团,来到杭城时,已是比武的第四十八天了,离结束还剩一天。转日一早,大龙来到比武场,只见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可一直无人上台。正在这时,叶大龙拨开人群,施展斫柴登山功,纵身跳上一丈多高的擂台,报出台州章安人,无门无派无名拳。大龙先用锄头拳进招,继而又用草鞋拳击打,接着用分身拳、竹杠拳……不到半个时辰,王统领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击之力了,监台师爷一看不妙,亮和牌暂停。王统领假惺惺说:“武比,你我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文比吧。”大龙说:“文比怎比?”统领说:“文比就是你我眼蒙黑巾,各自绕杭州城头一圈,谁先到达东门,就算谁胜。”大龙应允。他们一个仗着杭州城头路熟,一个仗着自己一身功夫,开始比快。 这边,擂台师爷已经吩咐弓箭手埋伏在东门,一旦大龙得胜,就乱箭射死。大龙也不是好对付的,他心中早有打算。未到东门,大龙便展开登山轻功,从几丈高的城墙跳下,返回家中。
那统领不归咎自己武功肤浅,却煽动杭州武林各门各派,说杭州人败给台州乡下佬,塌了杭州人的台,唆使一些人到章安东埭寻衅闹事。 转年初夏,这日章安集市,在东埭通往章安的路上,横躺着一个肚皮生毛的彪形大汉,肚上横着一根碗口粗细的铁棍,少说也有百十来斤重。无论男女老幼,都不敢从路上通过,只能拖泥带水从稻田过去,怨声载道。有人把消息传给叶大龙,大龙叫来二龙,吩咐他如此这般去对付,并嘱咐他不能伤人性命、毁人武功。将近日昼头,二龙挑着一担粪桶来到大汉身边,向他恳求:“请壮士让路,你和独眼龙作对,怎能连累乡民?”任凭二龙百般劝说,那壮汉就是赖着不动,定要大龙出来。二龙见他好话不听,就一脚后退半步成丁字形,一只脚前头跷起,运气于大脚拇指,那脚趾头压住铁棍这端,另一端蓦地高高跳起,二龙从容抓住铁棍,猛喝一声:“快起来回去!大龙与官府结下的事,与武林群雄无关。”那壮汉翻身而起,扑在地上忙不迭地行礼说:“谢英雄手下留情,我对你的武功武德钦佩之极!此番回去,定然告知杭城武林好汉,决不再听官府挑唆,来此寻衅闹事。”
经此一番风波,大龙和二龙只恐日后惹事,祸及乡邻,因此一不授徒、二不娶亲、三不外出,可惜中华武术中自然务农拳,从此失传。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九五”时期以来,椒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成长,年均增幅达到16%,整体经济再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椒江区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整合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富民强区。2004年,椒江实现生产总值166.1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29美元,财政总收入14.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05亿元,全区经济结构实现新的变革,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结构转变,三次产业比重为3.6∶62.6∶33.8。全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居全市第二位、三区首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自营出口分别增长42.5%、15.1%和24.7%,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94元,分别增长14.6%和12%。
工业是椒江立区之本、强区之道。
椒江一直来是台州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结构和技术独具优势,近年来,椒江牢固确立“制造业立区”的思想,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通过实施“工业153”、“工业522”等培育工程,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和规模企业,规模竞争和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凸显。“522”工程目标全面完成,全区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企业21家,超5000万元企业33家。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企业总数居全市首位,全区有8家企业列入全国非公制企业500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四大制造业。一是医药化工。椒江医化行业是全国重要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已初步形成以海正、东港、九洲、海翔、新东海等一批在全国甚至国际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省“五个一批”、市“128工程”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呈宝塔型结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协作关系明显的医化产业集群,并形成了八大类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优势产品,有40多个品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占有率。不少产品通过FDA、GMP、欧单一国家的DMF或欧盟COS的认证,并在全国医药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浙江海正集团跻身国家520户重点企业行列,是全国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企业之一,旗下的海正药业是国内上市公司;中贝九洲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卡马西平生产基地,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东港工贸集团生产的氟哌酸产销量全球最大。二是服装机械。椒江缝制设备行业是全国最大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该行业的飞跃、宝石、杰克、大洋等企业,多功能家用机和工业机分别占国内产量的40%和30%,直接出口2亿多美元,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40%,产量和出口量均为全国第一,产品销售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飞跃进入全国同行业四强之一,“飞跃”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双冠王,宝石牌缝纫机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三是家用电器。制冷配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冷柜年销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前列。“星星''是中国驰名商标,星星集团建设的星星电子工业功能区块已基本建成。四是工艺美术。现有50多家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2.1亿美元,是著名的工艺品生产基地之一,同时节日灯、水晶制品等产量和出口量都位居全国第一。此外,真空泵行业中的浙江省真空设备集团公司已成为全国真空设备生产基地。
第三产业是椒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是椒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竞争力的基础。椒江着眼于消费需求的提升,致力于打造功能齐全的现代商贸体系。商贸、金融、房地产、旅游业发展迅速,三产增加值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8.9%和15.1%。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达7个,肯德基、锦江百货、上海华联、乐客多、台州太阳城、新时代广场等一批著名商贸企业在椒江都建有连锁店,台州现代物流园区和葭芷物流中心正在建设。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旅游业全面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1.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27亿元,增长10%,飞跃集团等单位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金融业平稳发展,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63.84亿元,物流、信息、中介、咨询、法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兴起,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一产业是椒江重构城市功能的重点。
目前,全区农村人口34.84万人,耕地面积15.69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5.37亿元。建成标准农田8.4万亩,粮经种植面积比例达到49.1,入7194元,同比增长12.0%。建成优质农业示范基地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农产品注册商标34个。大陈岛深水网箱养殖园区被列为省级深水养殖示范基地。社区股份制改革和撤村建居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行政区划
1949年建立台州专署直属海门区,下辖海门、葭沚、三山、山东、涌泉、玉岘、章安、前岸8个乡镇。
1950年3月,涌泉、玉岘、章安、前岸划归临海县管辖。6月,葭南、山东、三山3个乡划归黄岩县管辖。
1952年11月,临海县老鼠屿划归海门,翌年6月建立椒江乡。1955年4月大陈岛划归海门,建立办事处。 1956年3月,撤销直属海门区,划归黄岩县管辖,为黄岩县海门区,辖海门、葭沚、大陈3镇。
1958年10月,海门、洪家两区合并建立海门人民公社。下辖海门、葭沚、大陈、洪家、东山、西山、界牌等7个大队(管理区)和1个渔业专业大队。1959年8月,改为黄岩县人民委员会海门办事处。1960年初,原洪家区划出, 5月,大陈镇从海门划出,海门办事处下辖海门镇、葭沚镇、栅浦、椒渔等人民公社。6月,改为海门人民公社。
1961年6月,撤销海门人民公社,恢复海门区公所,下辖栅浦、葭沚、海门、椒渔4个人民公社。
1969年改为海门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5月撤销区革命委员会,恢复区公所。
1980年7月,建立海门特区,同时划入黄岩县大陈镇、山东公社及临海县前所公社。1981年7月改设椒江市。
1982年1月,划入黄岩县界牌公社和临海县沿海公社。
1984年12月,划入黄岩县三甲区及所属三甲镇、下陈镇、甲北乡、水陡乡、石柱乡、沙北乡、椒江农场和洪家区及所属洪家镇、灵济乡、兆桥乡、东山乡、西山乡;临海县的章安区及所属章安镇、梓林乡、杨司乡,杜桥大汾乡的五四、七年、横蒋、横西4个村和涌泉区所属的黄礁乡。
1985年7月,增设前岸乡。12月,建立葭沚区,辖葭沚镇、栅浦乡、界牌乡、山东乡、椒渔街道办事处。
1986年4月,撤海门镇,设立海门办事处,辖椒东、椒南、椒西三个办事处。
1992年5月,撤区并乡建镇,撤三甲区,由三甲镇、石柱乡、甲北乡,设立三甲镇,划下陈乡、水陡乡、沙北乡,设立下陈镇。撤洪家区,由洪家镇、灵济乡、兆桥乡,设立洪家镇。划东山乡、西山乡,设立东山镇。撤章安区,由章安乡、梓林乡、杨司乡,设立章安镇。黄礁乡独立建制。划前所镇、沿海乡、前岸乡,设立前所镇。大陈镇不变。撤海门街道办事处、葭沚区,分设为海门街道、白云街道、葭沚街道。至此椒江市辖三个街道、7镇、1乡。
1994年8月,撤椒江市,设为台州市椒江区,为台州市主城区。
2001年11月,撤洪家、东山、三甲、下陈、章安、前所6镇,设为洪家街道、三甲街道、下陈街道、章安街道、前所街道,原东山镇并入葭沚街道、撤黄礁乡,并入章安街道。
2003年,椒江区下辖海门街道、白云街道、葭沚街道、洪家街道、下陈街道、三甲街道、章安街道、前所街道、大陈镇、椒江海洋渔业总公司、椒江农场。